落实课程整合理念 提升学科育人实效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落实课程整合理念 提升学科育人实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长春外国语学校积极落实讲话精神,将课程整合理念引入学科教学。本文围绕“消除发展中国家贫困”主题课例,论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整合以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尝试。
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课例展示
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怎样学习并落实好讲话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之路,是每所学校、每位思政课教师都应深入思考的课题。长春外国语学校不断实践和反思,将课程整合理念引入课堂,强化思政课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实效。
一、课程设计可行性解读
(一)课程整合理念
传统的课程教学不足以满足未来社会的人才输送要求。本文要介绍的课程整合是一堂以回应英语学科话题引入,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为主的整合课程,期望探索一种价值与技术融合、继承与创新一体的多重构建关系。整合课程以“消除发展中国家贫困”为话题,整合内容包括形式上的课堂教学、内容上的课程衔接。
对于本次课程整合而言,一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对消除贫困这个话题有一定话语权,有独特的学科视角。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诸多因素使许多国家仍然难以摆脱贫困,阻碍着人类向前发展。但是,人类社会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减贫目标。各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而努力。同时,世界各国积极行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资料为中学生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提供了背景支撑,而对相关知识性名词,如“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阐述又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选择与英语课融合是因为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立场与工具相融合,让学生能够表达立场,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在对外交流中,积极表达代表该国立场的观点和主张,态度坚定而温和;懂得要了解一国的礼仪习惯、交往方式、思维特点,进而在交往时遵循相关行为规范。
(二)核心素养体现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必经之路。基于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分析,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树立全球意识,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培养合作意识,把为世界减贫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引导学生在理性看待中国为世界减贫所作的贡献过程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能力;提高根据相关主题搜集资料的能力;能够客观全面看待当今世界局势;知道消除贫困是当今时代重要的发展主题,明晰“发展中国家”和“贫困”的内涵和外延;知道我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力量;知道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问题,中国时刻关注并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此同时,结合高中学段思政课核心素养四个方面,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的衔接思考,教学要关注以下素养的初步培养:树立中华民族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政治认同);看到我国减贫事业的成就和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客观、理性分析贫困现象,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科学精神);要有公共参与素养和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由此可见,这次教学不仅是一次课程整合尝试,也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开拓了一种新的认知渠道。
(三)学校特色发展
作为长春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国家意识、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力。因此,本次课程整合基于学生模拟联合国的准备环节,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内容为基础,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侧重于学生责任感和行动力养成,关注人才培养的“全球胜任力、全球领导力”,为学生家国情怀养成和终身发展奠基。面对“减少发展中国家贫困”这一具有全球视野的话题,我校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易涉及中外交流,那么,无论他们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要明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遇到过各种苦难、挫折甚至灾难,但从未停止携手共进的脚步;人类经受过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但从未放弃对和平的追求。人类的命运彼此相依,未来需要共同守望。
与此同时,国际类话题的课程整合与发展也要依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活动,在模拟联合国的交流中能够积极表达一国的立场和观点,分享中国成功实践的经验。
二、教学设计依据解读
(一)课标依据
本课所依据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之“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内容是:“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二)学情依据
在实际生活中,初中学生会接触许多关于国际社会的信息和知识,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已经逐步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国际现象和全球性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还不够丰富和全面、思想还不够成熟,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现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全球意识,基于事实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认同感,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条件
1.从教师角度出发。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研读教材,在了解教材体系和重难点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定位。怎样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教师必须考虑好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各学科整合过程中既不脱节,又能充分发挥本学科育人功能。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包括历史知识储量、外语词汇量等,把学生已有相关学科知识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针对“减少发展中国家贫困”这一主题,务必要了解学生已参加过的“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相关流程及内容。再次,思政课教师在选取时政材料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和水平。我们在中国,我们观世界。中学生了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困难是怎样产生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是达成教学预设目标的重要一环。
2.从学生角度出发。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也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整体了解,对国际社会相关问题有初步认识。根据本课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回顾参加过的“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经历,也可以整理国际会议相关程序,并初步准备材料、梳理观点。在思政课教学之后,通过梳理、对比前后观点,就能够更加明晰本节课在学生心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课例内容全景展示
(一)思维演进
(二)话题阐述
1.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某个“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是我们要遵循的认知过程。鉴于前面已经有英语教师抛出话题,思政课教师无须再从其他方面引入话题,可直接探讨为什么要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在本课例中,教师通过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国家“消除贫困”的迫切需求的阐述,告知学生消除贫困是人类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2.定义概念的解读要科学准确,切勿道听途说。这节课所涉及的两个概念在国际上都没有共识。那么,在讲解过程中就要向学生讲明,之后给出权威机构发布的解读。思政课教师务必要在搜集资料的途径上持谨慎态度,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例如,表明对于“贫困”的最基本定义仅限于经济术语,最简易的衡量标准就是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这个标准数据来自联合国官方网站。告知学生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些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在对比和分析后,再给予适当的方法论指导,引导学生代表各国在进行减少贫困的方法论探索过程中展开多维思考。
3.在展示和讲述减贫目标的环节开启自信中国人的“视角大门”。教师展示的减贫目标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00—2015年)和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2030年)。通过对两个接续性目标共性和特性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对贫困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模拟联合国活动设置这个议题的价值所在。同时,详细分析前后明晰的跨度,意识到新的更高层级的目标的产生一定是基于前十五年的奋斗和收获,而这份收获饱含着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接着,自然引入成功案例解读——中国减贫故事。
4.在中国减贫速度中深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兼济天下”情怀。依据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数据,展现我国达成世界减贫目标情况。了解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对人民作出的“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展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实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奇、中国智慧。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五千年中华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最豁达的胸怀和格局,在帮助其他国家减贫过程中,中国既有真诚的态度,也有具体的行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达则兼济天下”之心积极主动承担国际减贫责任,也串联起各国人民谋求发展的梦想。
今天的世界,马尔代夫跨海大桥连通岛屿,黑山共和国高速公路跨越群山,白俄罗斯发展轿车制造业……用事实让世人知道,中国为世界开创着减贫新机遇。教师要激励学生探索更多中国故事,总结减贫理念、减贫措施、减贫经验。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可以基于该国的民族特性和社会特点,融入中国智慧,从而真正挖掘有实际意义、有可操作性的论点。
解决问题就是新的知识体系、素养体系的自我构建过程。本堂整合课以问题为起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为未来“模拟联合国”议题的开展抛出新的论点和议题,也因此构建起学生更牢固、更完整的精神世界。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按提示注册、登录观看拓展视频材料)
(本文编辑:谢姣)
(本文刊登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6月第2周,作者为长春外国语学校李立、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刘晓杰,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