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手机版官网
《光明日报》刊发《临帖笔记》书评
发布日期:2024-01-17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2024年1月11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刊发了由西安市作协副主席杜爱民撰写的书评文章《<临帖笔记>带来的启示》,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临帖笔记》。

《临帖笔记》带来的启示-光明日报-光明网_副本.png

  书评链接:

  全文如下:

《临帖笔记》带来的启示

杜爱民

  汉字,作为象征我们自身存在的文化符号,在汉字演变与书写的历史中,可以找到我们由何而来的文化踪迹。我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自我确认、对人与物关系的认识、对价值和审美的标准判断,都离不开运用汉字所进行的书写,以及用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进行书写的具体行动。阎晓宏在他的《临帖笔记》中,结合自己多年临帖书写所获的体悟,给出了自己个人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读来具有启示作用。

  《临帖笔记》的结构,是由引言、二十六通传世法帖的释文、作者对原帖的临写手迹、对原帖作者及法帖艺术性的分析、作者临帖和原帖的尺寸对比以及附录与后记等部分组成。临帖是汉字书写的关键与核心。围绕着临帖来构织整个文本,作者的眼光独到,用心始终放在如何临帖,这一每个人都会遇到,也是汉字书写最初和始终都要解决的问题之上。《临帖笔记》提供的不是知识,而是要构建关于书法的训练之路,是一部关于如何实践与操作的书法读本。《临帖笔记》所列举的范式、实例、感悟,提示我们:在书写中,临帖是对书法最有用、最常见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身边触手可及最应当学习的东西。

  对于书写来说,怎样才能够确保我们解决在书写中遇到的问题,什么对于书写而言,才是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临帖笔记》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之下,向我们传递的是,尽可能使人学到如何行动,如何去写,而不是一般的推理。历史上关于书法的理论卷帙浩繁,书写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一条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耐力之路和训练之路,所传达的书法与书写纲要的模型,不是由理论、逻辑和教条组成的,而是以榜样、叙事、事迹和例子来说明的,它们与历史上的那些人物和法帖相关,通过榜样、例子来传送书写的范式、方法与思路。

  临帖与脱帖、出帖、化帖的过程交织重合。在临帖中如何脱帖、化帖、出帖,我们过去更多地只能在抽象的书法理念中找寻答案,怎样让它变成一种鲜活生动,可感、可知、可用、可行的具体实践,《临帖笔记》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实例。作者在自己数十年的临帖中,已经实现了一种自然转换,将临帖本身视为开启和进入一种新生活的起点,也是进入新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样一种与书法相伴的生活,是真实的、主动的和无限的生活。作者将自己在临帖漫长经历中的感悟拿出来与人分享,告诉人们,通过临帖最终把汉字写好,仅仅如此仍然还不够,除了与书法相关的东西之外,还要从中能获得对自身明证的效果,获得勇气、见识、耐力和坚忍,以及对自己的磨炼、修行与自我关注和自我重塑。书中谈及的弘一法师,便是给出的有力证例:所谓的出帖、化帖等看似技术性的书法问题,实则所涉及的是生命的大格局,是对属于自己的那个自我的不断塑造。

  《临帖笔记》比重最大的部分,是作者对二十六通原帖临写的手迹,在与原帖比对的视角上,也在形态上给出了从读帖、临帖到出帖、化帖的具体参照,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读后可知:临帖与脱帖、化帖,处在同一过程中。它们通过化合、迭合,将各自纳入同一过程当中,也是差异与重复交替的过程,更是一个冲破古法,否定自我的过程。差异是在重复中产生的,创作源于临习之作的积累。中国书法的发展与承传,始于对范式的临写与对榜样的学习,临帖既是初学入门的功课,也是大师高手终身的修行。脱帖、化帖意味着:虽师法古人,临摹法帖,却能做到全是我法;迹出毫端,笔笔不虚,笔笔有来历,笔笔有根有据。由形入神,遗貌取神,写出自己个人的心线、心性与心绪,才是从帖中出化的根本。不学古人,是谓无法;纯学古人,何处着我。《临帖笔记》中作者的临帖手迹,为我们带来了上述启示,列举出了对此的具体证例。

  翻开中国书法历史,历代大家多为临帖临古的高手,不断从所临写的碑帖中,返古溯源,在临摹前代名家的作品中,寻找自己,解决自己书写当下性与时代性的问题。褚遂良临王羲之,虽临王书,却能做到全是褚法。文徵明临《兰亭序》,何子贞临《张迁碑》,刘石庵临颜鲁公,皆能达致吾法新出的境地。可见,《临帖笔记》给出的方法,在历史上是有可循的依据的。

  更进一步讲,从临帖、读帖到出帖、化帖,其实是书者将自己置于一种面向可能的练习之中。我们可以将由临帖所展开的对书法的追求,看成是现实的、主动的和无限的追求,在临帖的确定性行为中,实则要应对和掌握的是书法变化的不确定性,其中的难度就在于:它没有一个被视为足够的限度;它时刻都在寻找更进一步的方法与路径。《临帖笔记》将破解这一难题的观念方法,指向了对书法本体的认识路向上,作者给出的自己所理解的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指归,是与临帖相通的,源自对《圣教序》中“佛道崇虚”“妙道凝玄”的解读,目的是在人们认知的谜团里,从更深处开出一炬之光,让临帖能“和光同尘”,照亮临帖的长路,将书者对于书艺的追求,置于广大之下,推向虚极,进入纯无之境,让书法没有混杂的、纯然的外显形式自足地呈现。

  清末王世镗曾作《稿诀集字》,通过集字总结出一整套临字的方法与书写规律,便于后人尽快解决如何写、怎样写的问题。于右任先生也曾著《标准草书》,初衷是为了使草书易读易写,简单美丽,能为草书的书写提供更为方便的范例标式,这些对于书写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有益。《临帖笔记》将临帖的实操实例与作者所认为的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相贯通,除了意在为书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实例手迹外,也着眼于激发、激活和唤醒人们身体里创造的潜能、悟性、灵性。作者以为,临写的要义,本身就涵泳着沉浸与体悟的方式,能否变被动为主动,能否脱逃行为的仪规束缚,还要看书者身上的悟性与灵性。悟性被唤醒,界限便会被打破。“夏云奇峰”“千里阵云”,皆可入笔;“惊蛇入草”“万岁枯藤”,俱是书象书意,“天地万物,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临写进入了自由与无限的境地,书者与天地万物接通,也与自己会通,字里生金,行间玉润。

  读《临帖笔记》,如朋友间的言谈,亲切、具体、直接,娓娓道来,没有隔阂。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充当书法权威里布道者的角色。他之所以有感而发,是因为他将自己看成是众多从事汉字书写人群当中的一个。他所遇到的问题,在他看来对于自己的书写十分重要,有可能也是任何一个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将它们拿出来与人分享交流,或许会对更多人有益。

  (作者:杜爱民,系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作家、诗人)

临帖笔记.png

编辑/李宣仪 审核/王笑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