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手机版官网
《生活周刊》刊发“乡村振兴原创文学”丛书编后记
发布日期:2023-05-08    文章来源:总社    分享到:

  4月30日出版的《生活周刊》,刊发了由总社大众文化出版中心编辑马凤霞、总社人文学术出版中心副主任杨杰共同撰写的编后记《倾听大地的回声:“乡村振兴原创文学”丛书编后记》,向广大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乡村振兴原创文学”丛书。

2023050609090749.jpg

  全文如下:

倾听大地的回声

“乡村振兴原创文学”丛书编后记

马凤霞 杨杰

  虽然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编辑,为一套八本书写编后记,却还是第一次,以至于刚开始不知从何说起,在何处落笔。考虑再三,还是从2021年秋天的那个改稿会开始吧。

  当时正处于新冠病毒肆虐的时期,我们和舒敏老师、郭主任一起到陕西省作协参加这套丛书的改稿会。当然,去之前我们是对相关作品认真审读过的。扫场所码、量体温、登记信息等一系列常规操作之后,到会场发现,参会的除了我们几个出版社的编辑,还有韩鲁华老师、仵埂老师等几位评论家,再就是几位作者和作协的几位领导。这对我来说又是第一次——面对一群作者对书稿“品头论足”。因为编辑这个行当,更多时候做的是“一对一”的工作,就是同一时间只面对一个作者,就算提出多么大刀阔斧的修改意见,甚至有时候和作者要进行几个回合的“较劲”,但归根到底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不像今天这样面临“当众揭人短”的尴尬。

  不过转念一想,改稿会嘛,肯定是要提修改意见的、要说问题的,接下来有利于相关作者对书稿进行修改提升。所以发表意见的时候,便“噼里啪啦”说了很多,包括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不过等大家意见都提得差不多了,陕西省作协的领导说:我们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说问题的,就是要红红脸,我们选出的作品不光要反映主旋律,还得是精品,要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认可。所以,有问题的稿件宁可得罪人,该舍弃也要舍弃。

  这时候,我才知道,这次会议不只是“改稿会”还是“选稿会”。果不其然,后来听说有几部作品未能入选。在此,我要向因为我们的批评意见未能入选的作者表达歉意。当然,正因为作协和出版社对精品图书品质的严要求,正因为我们在选择书稿、修改书稿过程中的高标准,再加上作者们的辛苦创作、高度配合,才保证了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乡村振兴原创文学”丛书的优秀品质。

2023050609094155.jpg

  八位作家中,有像高鸿老师、东篱老师、李虎山老师这样的创作经验相对丰富的作家,也有像袁国燕老师、张军朝老师、邢小俊老师这样的年轻作家,更有申大鹏、李国瑞两位网络文学作家,创作阵容可谓强大而充满活力。

  作家里面,我和高鸿老师相对熟悉一些,因为之前做过他一部长篇小说的责任编辑,打过几次交道。我们真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呢,一个对自己作品一字一句都很“认真”的作者,遇到一个“较真”的编辑,那情景,不说刀光剑影,却也惊险不断。我其实是一个很“怂”甚至有点“社恐”的人,平时生活中遇到可能的争执,我都会有意避让。但是涉及“编辑”这个身份,涉及自己负责的书稿,又往往“锱铢必较”。我想高老师应该是和我一样吧,平时什么都好说,涉及自己的作品那是“寸土不让”。总之,经过一番“切磋”,我们由最初的互相不理解,互相“嫌弃”,到后来的互相欣赏。高老师有一种谦谦君子的学者范儿,每次见面,他都是干净利落的形象,说话不疾不徐,工作起来那种认真劲儿令人佩服。谈到《时代答卷》的创作过程,他说自2013年就多次去紫阳采访,2018年以来更是足迹遍及紫阳的十多个乡镇,采访了300多位紫阳百姓和扶贫干部,采访过程中几度落泪。因为见证过紫阳农民生活的绝对贫困和局促,了解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艰难困阻,所以更振奋于紫阳全面脱贫的“奇迹”。

  跟李虎山老师打交道,印象最深的就是催稿。眼看一套别的作家的作品即将付印,《水润三秦》还没有定稿,我就很着急,不断地催。李老师每次都说,哎呀你放心,十天之内(或者一周之内)我一定把稿子发给你。然后我就等着,半个月后我问起,他说有一章他还要再修改一下,目前还不是很满意。有一段时间,李老师说身体出毛病了,住院了。我就不敢催了,怕催得急了影响他病情恢复。

  我就在这边干着急。李老师倒是每次在电话里都非常好脾气,跟我解释稿子送水利厅审读了,还有一些问题要修改,还有两个重要人物的事迹要加上去,等等。终于等来李老师发稿的那一天,我觉得那天中午自己都多吃了半碗饭呢。

  第一次读《山花烂漫时》,我向李国瑞老师(网名乱世狂刀)提出了两个问题:一、结尾处有点太仓促了;二、男女主人公从爱情萌发到最后结婚,感情都是淡淡的。关于第一个问题,李老师说他们写网文的,基本上每部作品都是几百万字起,这部现实题材作品,有意控制了字数,写到几十万字要收尾,有点刹不住车的感觉。谈到感情戏,他说自己是不太擅长,原来的网文作品也多是武侠类,女主都杀伐果断,也没有太浓烈的感情戏,哈哈。不过当我第二遍静下心来读《山花烂漫时》,从另一个角度观照男女主的感情,反而觉得写得很真实。现实中充满戏剧性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因彼此欣赏、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的伴侣,经营着他们看似平淡、实则醇厚的爱情。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还没正式介绍一下这套丛书:“乡村振兴原创文学”丛书共包括八位作者的八部文学著作。在编校书稿的过程中,我们时而被作品中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给三秦大地上最贫穷、最无助的群体,带去阳光和希望的无名英雄所感动,时而为书中人物不屈不挠、备尝艰辛终于取得的一点一滴的扶贫进展所振奋,时而被作者们穿行于村村寨寨、沟沟坎坎采访探查的背影所激励。

  邢小俊《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高鸿《时代答卷:紫阳蝶变纪事》、东篱《在关庄的日子里》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一地一点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在驻村干部、乡村致富带头人等的全力帮扶下,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书写中国乡村由极度贫困到全面脱贫的历史性巨变,展望和规划乡村振兴美好未来。

  张军朝《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以个人札记的形式,从扶贫干部工作本身出发,为我们真实呈现了从驻村开始到帮助村民整体脱贫的完整经过,将驻村工作的真情实感与思考体悟一起托到读者面前,让大家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谋有策、能打能拼的扶贫干部,也看到一个贫困村的改变、新生与希望。

  李国瑞《山花烂漫时》、风圣大鹏《山人行》以长篇小说的形式,紧贴“教育扶贫”主题,以大学生支教教师的视角,讲述其在西部偏远山村支教的经历,并通过支教教师所见、所感、所做,反映了中国山村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引领下,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李虎山《水润三秦》聚焦水利扶贫,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真实反映了一代代水利人,用自己的脚丈量深沟险壑为百姓寻找水源,排除万难铺设管道为乡村“解渴”的全过程。

  袁国燕《指尖上的村色》以散文的优美笔触,将陕北、陕南、关中的手工艺传承文化悉数记录在笔下,讲述乡村非遗传承人的创新故事,探寻、挖掘手工艺传承的宝贵文化精神,呈现民间手工艺兴旅游、促产业、富日子的乡土中国新气象。

  每一部作品都是匠心之作,是作家们克服各种困难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探察、采访的成果,尤其是很多工作还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这中间所经历的困难和面临的危险,可想而知。

  难能可贵的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我们这个时代举世瞩目的宏大叙事,在作家们的笔下,都可触可感、见情见性、生动丰满,其创作的秘密,就是小切口、深开掘、广延伸,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把一桩桩细微的小事串联起来,在不同的村庄铺陈,以小见大,汇小流成江河,反映出时代的磅礴气象。

  高鸿老师笔下的侯在德,带领“八百壮士凿天路”,只为让村民走出大山;张小红,带着儿子一起去扶贫;郑远元,把小小的修脚事业,做到北上广,做成大事业,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陈国卿,散尽几百万积蓄,只为回乡发展乡村振兴……

  东篱老师笔下的海浪,用嘴唇打字发展乡村电商,帮助乡亲们出售农产品;李战文,由一个等、靠、要的滑头老光棍,成长为体面的脱贫模范;“小矮人”陈海玲,用自己小小的身体,撑起一个大大的家……

  李国瑞老师笔下的老校长一辈子坚守在乡村小学,意外发现自己患了阿尔兹海默病后,却毅然决定卖掉房子、掏空自己的家底,重建小学;支教教师耿浩由最初的支教体验,到爱上孩子们,并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余生,守护乡村小学;女“村官”耿秀,毕业后主动放弃沿海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搞脱贫建设……

  风申大鹏老师笔下,我们不仅看到主人公苏哲奇从一个稚嫩的毕业生到一名优秀教师的蜕变,也看到他深入农村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在压力与挑战下不断突破自我的心路历程。

  李虎山老师笔下的李刚、耿乃立、季万才、李永海、巩科、李斌、王青山、付亮……这一长串的人名也许此刻被提起,下一刻就会被忘记,但是在甩掉扁担和水桶、终于吃上自来水的山区群众眼里,他们就是连通三秦大地水脉、为乡村“解渴”的“水神”!

  邢小俊老师笔下的柯小海、张莲莲、侯秀珍、付凡平等,牢牢把握自我命运,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扶贫干部的帮扶,内化为自身脱贫脱困的动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全面呈现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

  袁国燕老师的笔下,安塞制鼓师王永军,几十年坚持手工制鼓,对选料和工艺的挑剔达到了一种“犟人”的程度;藤编艺人李静,每一件产品发货前,都要认真做“体检”,要风风光光地把“藤女儿”嫁出去;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新明,经过工艺创新、包装创新、产品多样化等,将“憨朴”的泥塑销往全世界……

  张军朝老师笔下的“诗人”赵博兴,初中毕业被迫辍学,一人扛起家庭的重担,然而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坚持创作诗歌,抒发着对生活的热望;丈夫和儿子被病魔突袭,毛小玲选择坚强,不等不靠,从头学习生猪养殖,逐步走出生活的阴霾;还有吴守福、张金莲、孙小顺、吕社娃等,他们的笑脸,印在了报纸上,成为移村脱贫亮丽成绩单的最好见证。

  整套书的创作,都是各位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乡村,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有感而发。他们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江河,把激荡的情感、汹涌的情思化为文字,汩汩流淌在纸上,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也就有了这一部又一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系统而又立体地反映陕西省乡村振兴和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精品力作。八部作品,作者都反复打磨,数易其稿,真诚书写,真实记录,真切反映扶贫路上、振兴路上一个个坚实的足迹,铭刻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为出版人,我们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传播者,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事件中最细微、最动人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间有大爱而温煦。2023年的春天,从秦巴山地、关中平原到陕北高原,花儿渐次盛开,格外热烈,宣示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新时代脚步铿锵,它催着我们,去见证、去记录、去传扬。

  你听,那春雷的回声,在三秦大地上久久回荡。

编辑/李宣仪 审核/王笑一

网站地图